日韩欧美福利视频_99久久免费精品国产72精品九九_国产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国产一区二区精品视频

中國金屬材料流通協會,歡迎您!

English服務熱線:010-59231580

搜索

沙塵暴從何處來――烏蘭布和沙漠考察

 中國北方地區今日遭遇今年最強沙塵天氣,沙塵覆蓋面積達163萬平方公里,波及380個縣市,多地空氣質量爆表。

當今天沙塵暴藍色預警響起時,這幾年關注霧霾的我們,才突然意識到,沙塵暴并未遠離過。

烏蘭布和沙漠是東亞地區最大的沙塵源地,是整個阿拉善生態體系的縮影。它是我國干旱與半干旱地區的分界線,也就是亞洲中部荒漠區與草原區的分水嶺。每年,西伯利亞寒流與蒙古氣旋冷風從這片干燥的土地上掠過,卷起沙塵,橫掃大半個中國。

我們的記者曾經對阿拉善、河西走廊沙塵源地進行考察,試圖探討人與自然需要在這里形成新的生產關系。

本文原刊于《三聯生活周刊》2010年第14期,文章有所刪節。

 

 

葵花8號衛星記錄今日沙塵向東向南移動過程


烏蘭布和沙漠:沙塵暴源頭考察

在蒙語中,烏蘭布和的意思是“紅色的公牛”。也許是形容這里沙漠浩瀚而蠻荒;或是大風起時,沙塵飛揚,遮天蔽日,太陽如血色通紅,風沙橫掃大地,彪悍如同公牛。

 

沙塵暴的三個條件:大風、不穩定的天氣與沙源

1959年一個暮色四合的傍晚,周踴強被父母拉著走進了烏蘭布和沙漠,這一年他7歲。此前他們離開故鄉甘肅民勤縣,開始逃難之路,向東穿越了整個騰格里沙漠。現在周踴強已經60歲了,在召素陶勒蓋嘎查已經生活了50多年。他是這個嘎查最早的移民。

周踴強住在一個較大居民點,大約有10戶人家。附近有一些農田,住在這里的也多是來自民勤的移民。1958年大躍進運動后,甘肅民勤地區受災嚴重,難民大量增加,為了求生紛紛背井離鄉。最集中的移民區域就是地廣人稀的阿拉善。“那時阿拉善屬于純牧業地區,聽說老百姓的口糧由國家統一供應,生活有保障。而且阿拉善的蒙古族人心地善良,所以大多數民勤人就往阿拉善跑。那時候,人們不知道阿拉善有多遠,只知道在騰格里沙漠東面,走幾天就可以到,到了那里就有了活下來的希望。”周踴強告訴本刊記者。

在沒有風沙的日子,沙漠則像一幅靜止的油畫。風是冷的,沙是熱的。駱駝悠然地走在灌木叢中,當你靠近時,它會抬起頭睜大了眼睛,凝視著你的一舉一動,鼻孔冒著粗氣。

 

烏蘭布和沙漠

可是記者這里看到上一次沙塵暴肆虐的印記還隨處可見。一座幾年前廢棄的房子,曾經被沙子掩埋,現在又被風刮了出來。大風過后,牧民們常能發現以前丟失的東西。碗口粗的梭梭樹被風折斷,倒在沙漠中枯干死去。大風推動流沙滾動,荒漠植物的根部被刨蝕出來,形成沙丘孤島。這本是生態循環的一部分,牧民將殘枝撿回家做柴,又給新的植物留出生長空間和養料。

沙塵暴是一種天氣現象,是指強風把地面大量沙塵物質卷入空中,使空氣特別混濁,水平能見度低于1公里的嚴重風沙天氣。它的發生需要三個條件:大風、不穩定的天氣與沙源。人類尚不能消滅沙塵暴,唯一能做的就是控制風與界面的粗糙度,減少浮塵的升空,從而不能隨大氣環流運行;降低流沙的躍動能力,固定沙丘,阻止沙漠的擴張,保護綠洲。

 

2017年5月4日,內蒙古地區迎來今年最強沙塵暴

很長時間內,阿拉善地區的發展始終處于低水準進程中,人與自然形成了緩慢而平衡的關系。新中國成立初期,整個阿拉善地區人口只有3萬人左右,是全國人口最稀疏的地區之一。牲畜也不到3.6萬頭。而阿拉善的總面積是27萬平方公里,比兩個河北省還要大。

烏蘭布和原本處于地理過渡帶的結合部,它的“低速平衡”狀態在新中國成立后被打破。

 

召素陶勒蓋生產隊接納了周踴強疲憊的一家人,他們從農民變為牧民,住蒙古包,為生產隊放羊。“那時候人少,住得比現在分散多了,每家距離相隔兩三公里,牲口也不多,每戶分到兩三百只羊。”周踴強說。

移民越來越多,隨著堿廠礦場的開辦,酒泉航天城(位于額濟納旗)的興建,這個干旱的荒漠開始熱鬧了起來。1949年阿拉善的全部人口才有3萬。及至到如今,烏蘭布和所在的阿拉善左旗人口已經達到了15萬,左旗巴彥浩特鎮有7萬人口,是解放初期的10倍。

飼養的牲畜也越來越多。周踴強說,到上世紀70年代中期,生產隊的人口增加到了200多人,有4000多只羊,2000多峰駱駝。牧場很快就進入了超負荷狀態。從全盟總量看,1949年全盟牲畜只有8萬羊單位,50年代末以后,牲畜數量多在26萬~36萬羊單位之間。而據中科院地理所的測算,阿拉善的最高載畜量只有22萬羊單位。也就是說,這2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能飼養22萬只羊。80年代末和50年代相比,草場負荷量增加了4.7倍。

 

阿拉善通湖濕地草原

1984年,農村實行包產到戶,生產隊將駱駝和羊分到了牧民家,同時牧場也進行了分割。牧場私有化,調動了牧民向自然索取的動力,牧民開始無休止地增加牲畜量,不再顧及牧場應有的承載能力。同時,牧場劃分到各家各戶后,定牧逐漸取代了游牧,牲畜只能在自家固定的區域放牧,草場失去了休養生息的機會。“草還沒有結籽之前就被牲畜吃掉了,第二年就沒有草長出來了。”阿拉善SEE生態協會項目官員巴特對我們說。

烏蘭布和本來就十分脆弱的荒漠牧場于是開始更加退化。在烏蘭布和,牧民取暖做飯全靠梭梭。它的樹干堅硬沉重,含水量低,燃燒熱量大,有“沙煤”之稱。據說,把干燥的梭梭扔入水中會直接沉底,而且梭梭也是搭建牲畜棚圈圍欄的好材料。冬天的阿拉善滴水成冰,最低氣溫達到零下30攝氏度,有超過半年的時間要取暖,梭梭就是生活的必需品。

 

梭梭樹是一種長在沙地上的固沙植物

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的調查顯示,烏蘭布和項目區截至2007年底有大小牲畜4.251萬頭(只),林地及草地面積680.6萬畝。按照烏蘭布和項目區最大載畜量草場梭梭和白刺草場計算,超載71%。梭梭對當年降雨依賴性低,且株叢大、返青早,生物量高,殘留期長,就成為干旱年份牲畜采食的主體飼草。經過牲畜過量啃食,梭梭生長緩慢,天然落種更新困難,蓋度逐年下降,并趨于惡性循環,破壞了梭梭的正常生長,導致梭梭衰敗。

在原有的生態系統中,蒙古牧民不會主動砍伐梭梭,每年被風吹斷的枯枝和死去的樹木已經足夠維持生活所需,況且梭梭樹葉還是駱駝與羊群冬天的飼料。但是隨著移民的大量涌入,自然脫落枯死的梭梭開始不夠用了,大面積采伐無可避免。

成片的梭梭被砍伐后,即變為流沙或裸地。梭梭的生長期極其漫長,我們在烏蘭布和沙漠南緣看到,10年前飛播種植的梭梭樹,只長到了1米左右。實際上,梭梭的平均高度只有1.49米,成長極限也不過是碗口粗。此外,梭梭的根系上還寄生著名貴的藥用植物蓯蓉,它是當地人重要的收入來源。如果挖蓯蓉后損傷了梭梭的根部,或者沒有將沙土回填,也會造成梭梭的死亡。


移民與農業的影響

人為采伐過量,也使鼠害的影響日益嚴重。沙漠老鼠以植物的根莖喂食,在原有狀態下,它們的種群量與沙漠植物的數量互為平衡,存在反饋效應。梭梭多,則老鼠多,梭梭減少后,則老鼠食物不夠,也相應減少,隨后梭梭得以恢復。但是,人為采伐過量導致,梭梭群落非自然大面積減少,打破了原有的平衡系統。在局部地段,鼠害造成了梭梭群落毀滅性破壞,而且在梭梭幼苗的生長初期,鼠害的危害更嚴重。

移民的到來不僅人為加大了生態系統的負擔,同時也在逐漸改變以游牧為核心的傳統生產方式。農業經濟漸漸占據了重要地位,這對生態平衡提出了新的挑戰。

 

鼠害成災的草原

現在,周踴強已經不再放牧,而是專心和老伴一起種家里的40畝地。這些農田是20年前陸續開墾出來的。賀蘭山洪水沖下來的泥土,為農業耕種提供了可能。“我們一小隊最初只有七八十畝地,現在已經有1200畝農田了。”周踴強說。他現在還養著20多只羊,只為自家食用。這40畝地已經達到了他們勞作的極限。

農業文明的傳播雖然增加了當地人的收入,卻給生態系統又增加了巨大的負擔。整個阿拉善地區,只有80公里的黃河過界,除此之外幾乎沒有地表徑流。每年賀蘭山冰雪融水可以為西坡農業區帶來2200多萬立方米的補給,但實際需水量高達4000萬立方米,尚有至少1800萬立方米的缺口。

從生態的角度看,延續了幾千年的游牧模式有其合理性。一方面,游牧使牧場能夠得到休養生息,另一方面,它也是系統而科學的知識體系。牧民清楚地知道,多大的牧場能養活一頭牲畜,每個季節在什么樣的牧場采食最好,羊什么時候最容易抓膘,多少頭牲畜可以養活一口人,輪牧周期是多久。

上世紀90年代后期,阿拉善地區開始進行生態移民,賀蘭山區與額濟納旗的一些牧民被轉移出生態保護區。他們失去了牧場卻擁有了農田;得到了生活補貼,放棄了游牧生活。對這些搬遷的牧民來說,他們祖祖輩輩已然習慣了這里的生活。而現在的搬遷,不再像以前的游牧,只是收起蒙古包換一個牧場,而是要搬到一個需要重新適應的環境中,開啟一種新的生存方式。

 

阿拉善牧場

查漢灘的一位從民勤過來的農民說:“我在查漢灘已經是第三次移民了,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將來還要移民。再說,還能移到哪里去?”

人類長期的不當開發,使這里脆弱的環境承受力瀕于崩潰。在半個世紀的時間內,賀蘭山林地、梭梭林帶與額濟納綠洲三大生態屏障遭到嚴重破壞。區域內人口由3萬人增加到21萬人,牧場內牲畜超載嚴重。

氣候變化使干旱更加嚴重。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委托甘肅治沙研究所所做的一份報告中顯示:在1961~2005年的時間段里,烏蘭布和沙區氣溫呈明顯的增加趨勢。1961年的平均氣溫大約為8.7℃,而到了2005年,平均氣溫達到了9.5℃。40余年的時間里,氣溫升高了0.5~1℃。特別是從上世紀60年代末到上世紀90年代末,氣溫從6.5~7.0℃升高到了10.5℃左右,大約30年的時間里,平均每10年升高0.6~0.8℃,溫度的升高十分顯著。氣溫的顯著升高進而導致潛在蒸發能力顯著增強,干旱進一步加劇。

 

荒涼干旱的沙漠

當地膾炙人口的長調——《如此美麗的阿拉善》中唱道:“皇恩浩蕩,虔誠的子民來叩拜,如此美麗的阿拉善,請把她賜給我們吧。”這首歌中,阿拉善被描述為背靠賀蘭山,“松柏參天”、“清水長流”、“野果遍山野”的風水寶地,是理想的游牧居住之地。

但干旱是這片土地的屬性,是自然的鐵律,人類不可能消滅沙漠,也不能改變大氣運行。我們終究無法放棄“蒼天般的阿拉善”。唯有以更聰明的方式在這塊土地生活下去,更合理的使用這里的資源,與荒漠共同生活,共存共榮。

 

(圖片來自網絡)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歡迎推薦感興趣或是有想拓展海外銷售渠道的企業加入! 我們的[優質涂鍍企業宣傳冊] 將隨著中國金屬材料流通協會“2017一帶一路萬里行”商務考察活動一起出現在每一站!

 

返回列表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莆田市| 得荣县| 安平县| 临桂县| 蓝山县| 邯郸县| 息烽县| 乳源| 云安县| 疏附县| 应城市| 页游| 涿鹿县| 峡江县| 布拖县| 鄂伦春自治旗| 永济市| 岫岩| 抚远县| 洪湖市| 上林县| 夏邑县| 长汀县| 教育| 长沙县| 延长县| 青岛市| 横峰县| 玉龙| 安吉县| 罗江县| 永济市| 界首市| 西畴县| 和平区| 巴林右旗| 德兴市| 大新县| 桂东县| 开平市| 和龙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