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國內首個行業智能決策大模型——中國鋼研“冶金流程優化大模型”在CAC2024中國自動化大會主會場首發。發布儀式上,中國鋼研副總工程師孫彥廣介紹了中國鋼研“冶金流程優化大模型”區別于其他垂直大模型的顯著特點和應用場景。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優賢、鄭南寧、王天然、于海斌,中國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張劍武、中國鋼研副總工程師孫彥廣、中國鋼研綠色化智能化技術中心主任張云貴、中國鋼研人工智能項目部行政總監劉茹共同啟動發布儀式。 中國鋼研“冶金流程優化大模型”,面向冶金工業數字化轉型,針對冶金流程網絡化建模難、多目標優化求解難和不確定場景自適應難等三大難題,發揮中國鋼研70多年的知識積累和跨專業協同優勢,信息物理深度融合、數據知識雙輪驅動,支撐冶金流程精準設計和精益運行,打造新質生產力,賦能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鋼研“冶金流程優化大模型”采用檢索增強生成、微調、預訓練、偏好對齊、大模型智能體接入與協同、提示詞工程、知識圖譜等關鍵技術,匯聚浩繁的專業文獻、上千個冶金機理專業模型,上萬條產品標準、工藝路徑、操作規程、協同規則,并在此基礎上,發揮語言大模型語義理解和內容生成優勢,通過感知、認知、決策、控制類智能體協同,支撐鋼鐵知識問答、流程解析優化、生產計劃排程、作業動態調度和能源協同管控五大類場景和300多個子應用場景,可自動生成冶金流程精準設計和精益管控解決方案。 中國鋼研“冶金流程優化大模型”與當前各種行業垂直大模型相比,具有高價值、深融合、高可靠三個顯著特點: 一是聚焦全流程高價值場景。中國鋼研“冶金流程優化大模型”從鋼鐵制造全流程視角,橫向貫通煉鐵、煉鋼、連鑄、軋鋼各工序,縱向協同計劃、調度、控制各環節,支撐流程一體化排程、動態調度、能源和生產協同優化等高價值場景,助力鋼鐵制造流程動態有序運行。 二是深度融合大模型和專業模型。中國鋼研“冶金流程優化大模型”采用專家協同模式,深度融合各類大模型、專業模型和鋼鐵知識,通過思維鏈導引和智能體協同,提供可解釋、可迭代的冶金流程優化應用系統。 三是提供高可靠的智能化解決方案。中國鋼研“冶金流程優化大模型”,依據對冶金流程業務的深度理解,內置了各類解決方案的仿真驗證和KPI評價,既發揮了大模型內容生成的創造力,同時有效規避了大模型幻覺等問題,為大模型應用保駕護航,做到萬無一失。 中國鋼研“冶金流程優化大模型”是將人工智能技術與傳統工業結合的創新實踐,大模型技術將顯著提升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降低能源消耗、提高產品質量,實現鋼鐵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以“數智化”賦能鋼鐵行業轉型升級。 展望未來,中國鋼研將以此次“冶金流程優化大模型”的發布為新的起點,與各大鋼鐵企業、高校院所攜手并進,共同促進鋼鐵工業向高質量、綠色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共同為中國鋼鐵工業的轉型升級譜寫新的輝煌篇章。 近年來,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建設數據驅動、智能融合的數字河北。河鋼牢牢把握國家政策和行業機遇,在推進鋼鐵行業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發展的過程中,積極踐行省政府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優化算力布局推動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發展的意見》,充分發揮資源與技術優勢,加快培育孵化行業應用大模型,推動數智技術賦能制造業轉型發展。 “威賽博鋼鐵大模型”依托河鋼豐富場景優勢,通過強大的語言理解能力、高效的算法和模型,能夠準確理解、生成和處理鋼鐵行業海量信息,實現與用戶的多維協同互動,為鋼鐵行業提供高效的信息檢索、數據分析和決策支持等全方位專業化服務。能夠實現算力、數據、算法深度融合,適用于企業研發設計、中試驗證、生產制造、營銷服務、運營管理等人工智能應用場景。憑借在自然語言處理(NLP)與計算機視覺(CV)領域的突出表現,涵蓋鋼鐵生產過程的復雜流程,能夠實現輔助技術人員進行新材料研發,提出高爐煉鐵爐溫優化控制科學建議,指導轉爐煉鋼工藝過程,檢測鋼材表面缺陷,提供設備狀態運維建議等豐富功能,構建全棧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體系,提升鋼鐵企業運營效率和市場競爭力的同時,也將推動整個行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m.5568108.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鋼鏈云(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