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向南100多公里,就到了雄安新區。這座承載著千年大計、國家大事的未來之城,已經建設了整整8年。隨著畫卷徐徐鋪展,雄安新區城市雛形全面顯現。
8年櫛風沐雨,8年滄桑巨變。2017年2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首次專程到河北省安新縣考察,并召開河北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工作座談會。8年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決策、親自部署、親自推動,在重要階段和關鍵節點3次視察雄安,多次主持召開會議研究部署并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為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雄安、怎樣建設雄安明確了工作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雄安新區自設立以來,從“一紙規劃”繪藍圖到“多點開花”抓實干,貫徹高質量發展要求,創造“雄安質量”,在推動高質量發展方面成為全國的一個樣板,雄安新區正朝著建設“妙不可言、心向往之”的“未來之城”穩步前行。
雄安新區容東片區
綠色雄安
“推門見綠”成為常態
從2017年設立新區以來,綠色一直是雄安的標簽之一。在雄安,綠不只是一種顏色,可能是一汪水、一度電、一座建筑、一座公園,更是一種理念。
雄安高鐵站向西幾百米,是雄安自貿試驗區交流展示中心。
“這是一座真正的零碳建筑。”中鐵建河北雄安城市建設有限公司設計管理部機電設計經理張文亮告訴記者,“所謂零碳,指的是建筑從破土動工到最終歸入塵土那天,全生命周期總碳排放是零,不消耗煤炭和石油等傳統能源。”
雄安自貿試驗區交流展示中心
要建設零碳建筑,理論上有許多技術路線。對中鐵建來說,是第一次進行探索。過去許多紙面上的推演,在建設過程中慢慢變成現實。
這座零碳建筑的秘密,要從地底說起。在展示中心及周邊的地下,有60口深達150米的地源熱泵井。夏天將室內熱量排至地下,冬天將地下熱量取出供室內使用;晚上把熱量儲存起來,白天使用。張文亮介紹,雄安地熱資源非常豐富,這條技術路線經過兩個冬天的實踐,證明行得通。
在建筑本體上,從建筑外立面到玻璃幕墻都進行了精心選擇。比如,外立面包了25厘米厚的保溫層;玻璃幕墻則選用了很厚的玻璃,并配備了中空內置的遮陽系統。
抬頭望,穹頂上的玻璃幕墻有一部分顏色很深,是光伏發電玻璃。從設計之初,這種顏色特殊的玻璃就成為建筑藝術化設計的一部分。張文亮介紹,這是對建筑光伏一體化的探索,通過安裝儲能電池,可以實現對太陽能發電的儲存與使用。
“對我們來說,這是一個樣本,也是一個起點。”全程參與建設的張文亮說,“在這里探索成功的技術,然后復制推廣出去。”
雄安新區啟動區中部,南北貫穿著一座中央綠谷。作為啟動區生態空間的骨架,它北起北林帶、南至白洋淀,南北長達7公里、東西跨度3.2公里,總面積達500公頃。
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
雄安集團生態公司工程建設一部部長王峰表示,在建設者眼中,這就是雄安的“中央公園”。它以一廊、雙谷、三湖、十八園為總體結構,塑造出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景觀風貌。這一因地勢開發而成的生態廊道,兩側是寬闊林帶,中間是水系,整個水系通水后,將與下游白洋淀連通,未來可實現水上游船通航。
如此系統的生態工程,在執行層面上全是細節。王峰說,驛站、便利店、衛生間、步道、直飲水等都在逐步完善。建設者們不但要懂土木,還要學習選擇樹種、搭建水系等。
去年,啟動區迎來首家央企入駐。入駐之初,這家央企就與新區有關部門協商,希望能改造進入公園的入口,讓員工可以更方便地進入公園。
雄安集團生態公司園林事業部部長呂聚林表示,為了更好地服務疏解企業,公園優化設計了入園動線,進行無障礙化設計,將公園與企業園區聯通,讓該公司員工走出辦公室就能進公園。如今,大家中午休息時,都愿意去公園散步。
從實踐中獲得的經驗,正在啟發著中央綠谷接下來的建設與運營。如何讓疏解企業能在雄安被綠色環繞,是建設者們每天都在琢磨的事。
科技雄安
這里的建筑“會呼吸”
技術突破,智能建造助力科技雄安跑出“加速度”。
3月17日,在雄安新區容東片區,一臺巨型3D打印機正在“打印”著一座大劇院。近4000個單元塊通過毫米級精度打印后,由機器人完成空間定位安裝。“雄安之翼”項目作為國內最大規模的3D打印應用工程,即將成為雄安藝術新地標。而這一創新實踐,正是雄安新區以智能建造賦能城市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縮影。
雄安新區3d打印建筑雄安之翼
自入選全國首批智能建造試點城市以來,雄安新區以數字孿生城市為基底,按照“智能、綠色、創新”要求,以智能建造多場景應用為抓手,大力推廣數字設計、BIM(建筑信息模型)施工協同、建筑機器人應用、裝配式管廊等,通過政策創新、技術突破與場景拓展,逐步推進傳統建筑行業轉型升級。
“電腦程序精準控制打印,智能安裝機器人可自動識別復雜空間位置,配合全域感知系統,將安裝誤差控制在正負兩毫米以內。”中電建河北雄安建設發展有限公司產品與設計部負責人張細荒介紹,目前“雄安之翼”項目塔樓鋼結構主體已完成,需要進行3D打印的建筑構件已啟動數百平方米的局部試生產。
示范工程的突破性實踐凸顯著雄安的創新特質。在啟動區核心位置,總建筑面積約106萬平方米的雄安城際站及國貿中心項目現場,BIM技術正與智慧工地系統深度融合,一個“數字孿生”工地也正在同步搭建。
截至目前,新區已培育37個智能建造示范工程項目、50個智慧工地項目,其中13個智能建造重點工程和21個星級智慧工地通過專家評審認定,形成可復制推廣的“雄安經驗”。
從“一張白紙”到“未來之城”,雄安新區用近8年時間逐漸完成智能建造的體系化構建。在這座年輕的城市,“妙不可言”的智能建造場景畫卷正在徐徐展現。
若將城市比作生命體,被稱為“雄安之眼”的雄安城市計算中心便是其大腦。這個春天,DeepSeek系列大模型接入雄安城市計算中心,一場悄然興起的科技革新正在升級這座城市的治理方式。
雄安城市計算中心
“僅用3天時間,我們就實現DeepSeek系列大模型的本地化部署,又用了3天時間,我們完成了界面化管理,算上后續測試,前前后后用時不到10天,這就是雄安城市計算中心向上、向智探索的速度。”雄安云網科技有限公司信息化系統部部長羅尚宗說。
作為雄安新區“一中心四平臺”數字城市架構的核心樞紐,雄安城市計算中心借助全棧國產化技術,完成了DeepSeek—R1千億級參數大模型的本地化部署。該模型基于國產鯤鵬芯片、昇騰AI(人工智能)集群以及雄安云平臺,實現了從算法框架到應用服務的全鏈條自主可控。“這不僅滿足了新區數字城市的安全需求,更通過高性能算力與開源生態的結合,為構建城市級AI能力中樞奠定了堅實基礎。”羅尚宗說。
展望未來,雄安城市計算中心將進一步深化大模型與數字城市的融合創新,輸出可復制的“雄安經驗”,為數字城市建設提供方案。“雄安的每一次技術突破,都是對‘未來之城’的生動詮釋,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城市發展理念。”羅尚宗說。
創新雄安
從“新區”到“創新之城”
承載“千年大計”的雄安新區依然年輕,而“新”的含義已更多地向“創新”轉變。
“把雄安新區建設成為創新之城、魅力之城、未來之城,貴在創新,成在創新。”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河北省代表團開放團組會議上,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委書記倪岳峰說,雄安新區以創新的思維抓創新,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
雄安新區圖書館
以雄安未來之城場景匯為例,雄安以賽為媒,匯聚起先進技術、前沿產品、最新創意、院士專家、權威機構等創新要素,涌現出“北斗+室分”等一批原創性、首創性領先技術。其中,許多項目團隊選擇落地雄安。
在雄安,還能見到智能巡檢機器人走進雄安智慧農業科技園“上班”,智能網聯公交車在容東片區試運行……2024年是雄安新區實現“聚要素”的重要一年,形成了人心向往、要素匯聚、合力共建、共同發展的生動局面。
1月18日,“AI之夜 星空夢想”活動在雄安新區舉行,匯聚人工智能領域的專家學者、行業領軍人物、創新企業代表,共同探討AI如何塑造美好未來。
2024年,雄安在空天信息和衛星互聯網領域完成兩件大事:10月,中國衛星網絡集團有限公司位于雄安新區啟動區雁翎大街的辦公樓正式投入使用;11月,中國空天信息和衛星互聯網創新聯盟在雄安新區揭牌成立。
以此為契機,中國時空、航天科技商業衛星等60多家上下游企業匯聚于此,一個重要的未來產業集群正在形成。
“我們把承接疏解作為推動發展的重大資源,堅持以承接疏解促進發展,統籌推進產業鏈創新鏈融合布局。”雄安新區黨工委書記張國華說。
據介紹,雄安新區吸引央企分支機構300多家、疏解配套單位1200多家落地。其中,電信、聯通、移動等運營商布局了人工智能、量子計算、低空經濟、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前沿產業。此外,中化、華能將于2025年下半年正式遷駐,帶動上下游企業落地布局。
在吸引創新人才方面,雄安新區推出頂尖人才、青年人才等各類人才引進及重大平臺落地獎勵等16條政策措施,為打造創新高地和創業熱土聚集新人才。
雄安體育中心
通過深入實施“雄才十六條”、設立人才專項資金、開展系列“雄安行”活動等措施,各類高端高新人才紛至沓來。目前,“雄才卡”已累計發放1.4萬余張,雄安新區正形成高等教育和科研人才密集區優勢。
“這里有優越的創新創業條件,有京雄‘同城化’公共服務,高品質‘好房子’職住平衡,林淀環繞、水城共融”,張國華說。設立8周年的雄安新區,人才與現代化城市同生共長。
再回望這8年,從誕生之初的“新區”起步,到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實踐,再到錨定“創新之城、魅力之城、未來之城”和“新時代的創新高地和創業熱土”的藍圖,“新”字貫穿始終,伴隨雄安新區前行。
潮起白洋淀,揚帆再起航。今日之雄安,澎湃著生機勃勃的無窮力量,升騰著日新月異的萬千氣象。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m.5568108.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鋼鏈云(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