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創新供應鏈金融服務模式。供應鏈金融作為產融結合的重要形態,既是緩解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重要抓手,也是有效銜接供給側和需求側、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有效途徑。對基層供應鏈金融開展狀況的調查表明,商業銀行參與度不高,業務品種與服務比較單一,短期內難以形成規模化、多元化發展趨勢。究其原因,目前存在一些瓶頸,制約著供應鏈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作用的發揮,亟待采取有針對性的對策予以破解。
制約因素
(一)核心企業開辦供應量融資業務動力不足。據調查,大多數核心企業具有較強的融資能力,且掌握產業鏈核心價值,交易結算中付款結賬周期短,在上下游交易中處于優勢地位,本身在交易鏈條中有較強的話語權。資金充足的核心企業會采取增加預付款、縮短付款周期來換取采購現金折扣,不再需要通過供應鏈融資提升強勢地位。且上下游鏈條企業融資占用核心企業的授信額度,核心企業如果為上下游企業確認債權債務關系,意味著對應的責任和風險增加,導致辦理供應鏈融資的動力不足、積極性不高。
(二)供應鏈金融各方主體信息不對稱。銀企之間存在信息壁壘。由于供應鏈企業信息化程度存在差異,實現供應鏈金融所要求的資金流與物流、商流的數據信息共享難度較大。商業銀行在盡職調查環節存在數據源渠道不明、數據質量不高的信息不對稱難題,制約了盡職調查的準確性。鏈條企業信息傳導效率低。上游供應商希望得到下游零售商的需求預測,以便更好地規劃生產;而下游零售商為確保貨源充足,傾向于隱藏其真實的需求預測信息。對于核心企業而言,上游企業融資貴會提升核心企業采購成本,下游企業融資難則影響核心企業回款速度,上下游從采購到銷售的信息傳導需要3個月至6個月;對于鏈條上的中小企業而言,核心企業的信用難以向上游供應商和下游經銷商傳導,導致不能有效發揮供應鏈企業密切的協同合作效應。
(三)供應鏈金融產品和服務單一。商業銀行由于風險評估所需信息不足等原因,局限于對核心企業的上游企業應收賬款提供融資服務,且主要集中于核心企業的一級上游供應商,極少涉及對下游企業預付賬款提供信貸支持,處于供應鏈長尾端的中小企業仍存在融資難題。
(四)供應鏈金融風控能力滯后。供應鏈融資風險具體有行業風險、核心企業風險、鏈條企業風險、貿易背景真實性風險、操作風險等。供應鏈融資對于商業銀行風控能力要求很高,既要求批量高效及時處理業務,又要求清楚識別貿易合同真實性、應收賬款合法性、質押物權屬是否有瑕疵,有效識別買賣雙方虛構交易惡意套取銀行資金等情況。目前商業銀行風控能力與供應鏈金融要求不相匹配,在掌握核心企業和鏈上中小企業經營狀況、審核交易背景真實性等關鍵環節風險管控能力有待提高。
發展途徑
(一)加大對核心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
一是建立對供應鏈核心企業的主辦行制度。針對核心企業實行“一企一策”,建立核心企業金融服務“綠色通道”,在授信和業務辦理時效等方面采取便捷措施。綜合運用信貸、債券等工具,支持核心企業提高融資能力和流動性管理水平,暢通和穩定上下游產業鏈條。
二是鼓勵核心企業積極與應收賬款服務平臺對接,通過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進行確權,減少應收賬款確權時間和成本,支持中小企業高效融資。支持核心企業簽發供應鏈票據,鼓勵金融機構為供應鏈票據提供更便利的貼現、質押等融資,提高商業匯票簽發、流轉和融資效率,為中小企業應收賬款融資提供便利。
三是加大供應鏈融資產品營銷力度。供應鏈金融可以幫助核心企業整合供應鏈上下游企業資源,通過對產品價格、銷售數量、結算方式、賬期等方面的調整獲益,使資產和資源向核心企業集中,提高核心企業市場競爭力。從核心企業自身利益出發,推動核心企業從戰略高度認知供應鏈金融的意義和價值,解決其動力不足問題,發揮核心企業對產業鏈的支撐作用。
(二)加大供應鏈金融產品創新力度。
一是因地制宜,提升金融產品的多樣性和針對性。供應鏈具有顯著的行業和地區特征,不同行業和地區的供應鏈在經營模式、交易方式、技術發展和風險要素等各個方面有不同特點。可依托核心企業,充分挖掘供應鏈金融產品和服務的深度、廣度,提高信貸模式設計靈活度,創新金融產品、經營模式和業務流程,為上下游鏈條企業打造“1+N”金融服務方案。
二是以應收賬款融資為重點,打造覆蓋全鏈條金融服務體系。了解核心企業日常采購及銷售支付結算習慣,從應收賬款、訂單、票據等多種交易信息入手,綜合運用訂單融資、倉單存貨質押貸款、商票貼現、保理等金融產品,有針對性地拓展預付類、存貨類融資產品,提高產業鏈供應鏈整體融資效率,降低對傳統融資擔保的依賴。
(三)構建全新智能供應鏈金融生態圈。以新基建、高科技等關鍵領域的核心企業為抓手,拓展供應鏈金融業務,挖掘新發展格局中的經濟增長極。
一是推動新技術與供應鏈金融領域的融合。在國家推動新基建的背景下,產業互聯網、物聯網、區塊鏈等融合應用成為供應鏈金融領域的發展趨勢。可運用區塊鏈技術可追溯、便于穿透式監管的特點,實現供應鏈上的信息可記錄、交易可追索、信用可傳導,有效解決產業鏈長尾端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通過運用大數據智能風控技術,對倉儲物流、工商稅務等眾多數據源實行交叉驗證,打破銀行與企業之間信息不對稱、貿易真實性難核驗等瓶頸。基于物聯網技術實現線上數據和線下貨物的映射,降低貨物監管成本。
二是探索推廣供應鏈融資線上化和數字化水平。開展線上貸前、貸中、貸后“三查”,探索使用電子簽章在線簽署合同、遠程視頻簽約驗證。
三是促進供應鏈金融數字信息服務平臺的推廣應用。擴大信息平臺的多類別數據源與接入機構范圍,通過整合工商稅務司法等公共數據、倉儲物流等產業數據以及上下游產業鏈的貿易金融數據,對企業進行多層級畫像,實現供應鏈金融參與各方信息的透明對稱。
(四)強化供應鏈金融全流程風險管理。
一是優選核心企業,嚴格準入標準。通過制定準入標準和實行名單動態管理,著重考察核心企業規模實力、經營情況、實際控制人等相關信息,優選對上下游鏈條管理能力強、信息化程度高、能夠提供多維度交易數據的核心企業。對核心企業的質量控制、成本控制、技術開發等經營狀況進行跟蹤評估,抓住關鍵環節提升風控能力。
二是甄選鏈條企業,關注償付能力。優選與核心企業合作關系穩定、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導向、成長性較好的鏈條企業。關注鏈條企業業務結構、履約能力、信用記錄,綜合分析判斷其償債能力。
三是加強貿易背景真實性審查。通過對交易合同、發票信息、歷史交易記錄等進行分析和調查核實,清楚識別貿易合同真實性、應收賬款合法性、質押物權屬是否有瑕疵。主辦銀行向核心企業確權是確認交易真實性的最直接方法,應及時向核心企業核保核簽,確認買賣雙方債權債務是否成立,對應收賬款逐筆確權,對大金額應收賬款融資加強核查。
四是穿透審查供應鏈融資鏈條企業之間的關系。通過關注資產流動性、現金流等情況,交叉驗證鏈條企業之間是否存在控制、參與經營決策等情況,警惕上下游尤其是關聯企業之間串謀融資。通過合理分析應收賬款賬期以及對其他類似客戶進行橫向比較,判斷是否存在人為拉長賬期的情況,有效防范供應鏈金融風險。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m.5568108.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鋼鏈云(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