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的鼓勵性政策陸續出臺,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將供應鏈融資視為服務小微企業的新探索,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供應鏈金融創新業務。
有數據預測,至2020年,中國供應鏈金融市場規模將達到15萬億。供應鏈金融當前發展如何?如何理解供應鏈金融的作用和角色?日前,在由福州市人民政府等主辦、《財經》智庫聯合承辦的“2019中國供應鏈高峰論壇”上,多位官員、專家和學者給出了答案。
供應鏈金融即依托供應鏈運營開展金融業務,加速整個供應鏈的資金流動,同時通過金融業務的開展推動供應鏈更好發展。銀行等多主體都可從事供應鏈金融相關業務。隨著全球化和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打造全球供應鏈,實現資源、生產、服務、消費的連接,已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所在。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保監會原副主席周延禮指出,“供應鏈金融服務即可紓困小微企業融資,也可為企業數字信用打通普惠通道。小微企業融資難‘卡脖子’的是抵押品的問題。而供應鏈金融可依托供應鏈內核心企業的信用,打破以往依賴不動產抵押的方式,可依據流動資產提供擔保融資,解決了供應鏈內小微企業融資問題。”
2017年10月,國辦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供應鏈金融的規范發展,有利于拓寬民營小微企業的融資渠道,確保資金流向實體經濟。為落實國辦《指導意見》,2018年4月17日,商務部等8部門發布《關于開展供應鏈創新與應用試點的通知》指出,要推動供應鏈核心企業與商業銀行、保險機構和相關企業等開展合作,加強信息互通和數據共享,創新供應鏈金融產品和服務,積極穩妥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為民營小微企業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務,為解決融資難問題提出新方案。
“目前,我國供應鏈金融服務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金融機構與企業合作效率還比較低,主要是信用信息不透明。盡管供應鏈金融已發展多年,但是金融機構針對小微企業的供應鏈金融產品仍頗為有限。”周延禮說,通過金融科技賦能,打破信息不對稱,打造數字信用,為供應鏈中的小微企業提供高效、低成本、風險可控的普惠金融服務。
如何理解供應鏈金融在金融供給側改革中的作用和角色?周延禮從七個方面作了闡述。
一是金融科技賦能有利于數字信用打通最后關口。風險管理是金融的職責。傳統供應鏈金融以核心企業為中心,輻射范圍有限、深度不足,一旦核心企業信用出現問題,會加大整個風險。眾多新金融機構正通過金融科技賦能,將企業數字轉化為信用資產,以克服傳統供應鏈金融存在的弊端。
二是供應鏈金融擁有較好的風控手段。供應鏈金融創新,改變了企業授信方式,運用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發展數據化供應鏈金融,將傳統的企業主體信用轉換為數據信用,提升供應鏈金融的風控能力,降低業務綜合成本,徹底破解中小企業抵押物不足的融資難題。
三是供應鏈金融獲取的公開數據,可判斷用戶特征。將數據信息轉化為可做風險評估分析與定價的數字信用,這是供應鏈金融創新的關鍵。
四是供應鏈金融利用大數據可研發風控系統。通過做小微企業或經營者的經營狀況畫像,形成立體化的風控體系,解決了風控難題。
五是供應鏈金融可運用金融科技連接數據信息。實現信用信息在線共享,形成實質的信任信息流通,為供應鏈管理上下游中小微企業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資渠道和便利。
六是供應鏈金融共享信用可改進服務方式。降低鏈條上供應商的融資成本,提高供應鏈鏈條的上下游企業生產效率和產品競爭力。
七是供應鏈金融可借助區塊鏈的分布式賬本技術。有利于解決供應鏈金融業務中的信息孤島問題,風控系統可對產業供應鏈中交易方式和參與方的行為進行約束,對相關的交易數據進行整合,形成線上的合同、支付、單證等完整記錄,以證實貿易行為的真實性,提供豐富可信的貿易場景。區塊鏈不可篡改和數據可追溯的技術特質,可以解決多級供應商的信用問題。
中國銀行前行長、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區塊鏈工作組組長李禮輝也認為,信用形成的傳統模式有明顯的局限性,在過去的供應鏈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區塊鏈建立了一種‘技術背書’的信任機制,節約信用形成所需的時間和成本。
不過,李禮輝也直言,區塊鏈技術如要在規模化的商業應用領域形成顛覆性競爭優勢,就要提高數據處理的速度和品質,既要滿足高頻次交易需求,也要達到高可靠性、高安全性標準。
他指出,在區塊鏈技術領域,目前的底層技術攻關集中在五個方面:一是隱私保護技術。在區塊鏈共識機制下,如何有效屏蔽敏感信息,提高組合環簽名、零知識證明、同態加密等密碼學技術的性能和效率。
二是真實性監督機制。如何保證上鏈前數據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在將區塊鏈技術用于各類資產溯源時,真正形成閉環,避免信息失真,防止投機。
三是區塊鏈智能合約技術。如何避免智能合約的技術漏洞,同時實現可控的業務邏輯修正和合約升級。
四是密鑰技術。密鑰安全是區塊鏈可信的基石,在私鑰唯一性的技術結構中,如何有效防止私鑰被竊取或惡意刪除,并且能夠對私鑰丟失、被竊予以補救。
五是區塊鏈架構。在規模化的商業應用中,區塊鏈技術平臺不可能獨樹成林,必須與現有信息技術平臺鏈接。區塊鏈架構如何實現與相關信息技術系統的無縫鏈接,并且達到可靠性、持續性要求。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董希淼也指出了目前供應鏈金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金融機構想打造自己的供應鏈金融生態圈,核心企業掌握了很多數據,在整個供應鏈生態里面談判能力很強,供應鏈金融數據會有私有化、單邊化、封閉化趨向。
董希淼指出,第一個痛點是金融機構對產業、對供應鏈上的企業認識不夠深,開展業務也受影響。
第二個痛點是普遍存在的數據鴻溝、信息孤島。特別是核心企業數據單邊化、私有化、封閉化。
第三個是金融資質牌照的問題,參與供應鏈金融的主體很多,有些并沒有從事金融業務的牌照,很多P2P平臺也說自己做供應鏈金融,這也產生了亂象。
第四是缺乏標準和制度的歸制。國際上對供應鏈金融標準有定義的,但是中國理解的供應鏈金融相差太大了,對供應鏈金融的定義和共識僅限于學術研究范圍,還沒有制度安排。
基于這些痛點,董希淼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建立多主體、專業分工基礎上的協同供應鏈金融網絡。”
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軍則建議,首先,相關各方應融合共贏,建立生態圈或者共同體。實現整個供應鏈上下游的產供銷融合共贏;第二,對于當前數據共享不足,未來要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讓數據連接供應鏈;第三,對廣大鏈上企業,無論核心企業還是小微企業要更加完善自己的數據體系,使數據能夠更加精準和優化,對于金融機構來講需要創新和突破,無論從產品還是服務的模式、組織形式、新技術的應用等等,還都需要創新和突破。
來源:界面新聞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m.5568108.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鋼鏈云(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