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中國最強海上鉆井平臺“海洋石油982”在大連開建的消息,又迅速讓這種在近深海域內從事海上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作業的“龐然大物”走入公眾視野。
“雖然大家更加關注海上鉆井平臺,但海上功能性生活平臺對海上作業而言同樣是不可或缺的,保障一臺海上鉆井平臺正常工作,平均要有2—3臺海上功能性生活平臺為它服務。”隸屬于中船重工的青島海西重機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朱聲凱告訴記者。
“深遠海開發戰略保障基地”是國家級新區青西新區六大定位之一。2008年北海造船廠落戶新區,吸引一大批設備配套企業集聚,也就在同年海西重機進駐,從集裝箱起重機到海上功能性生活平臺,海西重機由當年數千萬元的產值迅速做大,今年目標產值20億元,它的成長伴隨著青西新區一起走向“深海”。
今年初,兩座由海西重機自主研發的海上鉆井生活平臺裝船,起航運往中東,這是我國首次生產的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升降平臺。“今年9月以及明年開年還將陸續交付新平臺。”朱聲凱告訴記者,平臺可滿足150名工作人員生活需要,而且配備了造淡機解決淡水供應,以及直升機起降平臺應對突發事件。
作為海工裝備制造大省,我省海工裝備企業術業有專攻,中集來福士主要致力于鉆井平臺,而海西重機則專攻生活平臺。據記者此前了解,此類平臺由于配套企業多,加之企業長于詳細/生產設計而拙于理念/方案設計,體量和價值都屬于“龐然大物”的海上平臺卻不是利潤可觀的“現金牛”,反而時有虧損。
“我們的毛利率約在10%,但考慮到單體價值大,所以總額還是不錯的。”朱聲凱說,海西重機的優勢在于既做設備又做集成,而大部分船廠不賺錢的原因在于不做設備,在這方面海西重機設備國產化率達到了90%,如上下升降裝置(樁腿)、舵機、動力系統等。
“一個樁腿長90米,過去進口1萬美元/米,四個樁腿就是360萬美元。”朱聲凱感慨。即便如此,我國海上平臺還面臨發電機這一核心設備仍需進口的現實。突破剩余的10%,不能單靠海西重機,向海洋產業“藍高新”進軍的青西新區也需要繼續發力。
今年以來,青西新區船舶海工產業新突破一個接一個。上半年,新區船舶海工產業實現產值133.8億元,其中克瓦納海工設計投入運營,中船重工裝備研究院也正式落戶;此外船舶海工產業自西向東布局“四大園區”——董家口裝備制造產業園、古鎮口船舶研發配套產業園、海洋高新區海工裝備產業園、海西灣船舶海工產業園,也正向全國高端船舶修造基地和世界級海洋工程裝備基地邁進。
另據黃島區藍辦相關研究報告預計,今年新區船舶海工產值可達到290億元,2018年將突破450億元。“新區以國家發展藍色海洋經濟、走向深藍為機遇,依托海西灣船舶與海洋工程產業基地,將海洋工程裝備作為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海西灣海洋裝備制造和修造船產業呈現強勁發展勢頭。”青島市黃島區藍辦副主任、發改局副局長杜軍告訴記者。來源: 大眾日報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