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獲鐵礦石定價權
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介紹,來自澳大利亞的必和必拓首次在定價時采用了中國鐵礦石指數。據了解,該公司在9月以私下議標方式對兩船鐵礦石采用了62%澳洲粉礦指數進行定價,且除必和必拓外,另幾大國際鐵礦石生產商也在討論采用指數的可能性。
鐵礦石價格指數是鐵礦石買賣雙方參考的重要價格指標,此前,包括必和必拓在內的全球鐵礦石巨頭都是參照一種叫做普氏指數定價的系統,而這個系統最大的弊端就是更多地傾向于鐵礦石生產廠家的利益。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鐵礦石的定價是根據市場走向決定的,在鐵礦石供不應求時自然是賣方擁有定價權,而目前處于鐵礦石供過于求的狀態,作為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中國獲得一定的鐵礦石定價權也在情理之中。
照顧最大買方意愿
在過往十余年,中國雖為全球最大的鐵礦石消費國,但一直在定價上沒有發言權。為了獲得鐵礦石定價權,中國確實做了不少努力。除了上海鋼聯鐵礦石價格指數外,2011年3月,新華社推出了新華-中國鐵礦石價格指數,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中國冶金礦山企業協會,在當年10月亦聯合推出了中國鐵礦石價格指數。雖然中國陸續推出了幾種鐵礦石指數,但是收效甚微,國際礦山巨頭仍一直采取普氏指數。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表示,此前我國鐵礦石指數主要反映需求,而國際礦山采用的鐵礦石指數更多地偏向于供給,兩者有一定的價差,由于此前我國鋼鐵剛需增長較快,國際礦山企業不怕中國企業不進口,所以一直都不采用中國指數。
據知情人士透露,鐵礦石指數和普氏指數編制方法趨同。但是對比結果顯示,兩者年度差價稍有差異,中國版鐵礦石指數比普氏指數低0.3美元/噸。
一位專家告訴北京商報記者,雖然必和必拓首次采用中國鐵礦石指數,但還不能盲目樂觀。必和必拓之所以采用中國鐵礦石指數,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目前中國指數與普氏指數相差無幾,采用中國指數既照顧到最大買方的心態和意愿,也不會對本身造成實質性影響。
絕對定價權仍需多管齊下
分析師冼少娟等業內人士認為,中國爭取到絕對定價權仍需努力,只有數量上超過50%的國際企業采用中國指數,且市場上超過30%的交易用“中國指數”來完成,“絕對定價權”才算初戰告捷,目前只走了第一步。
“國外鐵礦石巨頭采用中國指數更多的是象征意義,現在鋼鐵市場低迷,我國應該積極擴大鐵礦石定價權。既需要加快鋼鐵產業升級,減少剛性需求,多生產優勢、高附加值的鋼材,這樣即便未來鐵礦石價格回升,也不用擔心受制于人。”白明說。
在寶城期貨金融研究所所長助理程小勇看來,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推出銅期貨,但只有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才逐步爭取到話語權,定價權開始向東方轉移。和銅礦對外依存度高和海外礦山高壟斷一樣,鐵礦石定價權的爭奪是個長期而又艱巨的過程。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m.5568108.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鋼鏈云(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