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國家發改委印發了《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全文。規劃稱,長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漢城市圈、環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為主體的特大型城市群,有人稱之為“中三角”。
規劃的基本目標是,到2020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7.5萬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4.3萬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2萬元。需要注意的是,規劃特地把資源環境指標,放在經濟發展之后的第二大指標,2020年森林覆蓋率比2014年時提高3%,空氣質量達標率提高10%。
這是《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出臺后,國務院批復的第一個跨區域城市群規劃。三大城市群涉及三個省、31個市,國土面積31.7萬平方公里。這一區域承東起西、連南及北,是長江經濟帶三大跨區域的城市群支撐之一,也是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全方位深化改革開放、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點區域。根據發展規劃,長江中游城市群的戰略定位為:中國經濟新增長極、中西部新型城鎮化先行區、內陸開放合作示范區、“兩型”社會建設引領區。
規劃有何新思路
中部城市群發展規劃思路,主要來自“中部崛起+新型城鎮化+一帶一路”的改革疊加。而其中,“多中心、一體化”成為探索的主要方向
作為國家第一個跨區域城市群規劃,長江中游城市群規劃與以往其他區域規劃有什么區別?
《國際金融報》記者梳理了國家發改委及參與編制的學者觀點,發現中部城市群發展規劃思路,主要來自“中部崛起+新型城鎮化+一帶一路”的改革疊加。而其中,“多中心、一體化”成為探索的主要方向。
實際上,規劃明確長江中游城市群的六大任務中,第一大任務,就是統籌城鄉發展,形成“多中心、網絡化”發展格局,促進“省際毗鄰城市”合作發展,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
4月16日,國家發改委地區司副司長于合軍在長江中游城市群專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將緊緊扣住促進“區域一體化”發展這條主線。此次規劃的第一個特征,就是要構建“多中心”協調發展格局。通過城市群的發展,不僅有利于做大做強中心城市,更有利于一些中小城市在群體當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大、中、小城市群,是中國城市縱深發展后的自然結果。“雖然是國家發改委公布的規劃,但城市群本身是自然發展的結果,城市之間的合作早已相互滲透,現在只是把這樣的合作,進一步上升為國家戰略,而具體執行仍然由地方主導。” 復旦大學長三角研究院副院長任遠向《國際金融報》記者分析。
“今后將以城市‘群’的模式,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形式。上世紀90年代以中小城鎮發展為主,2000年后以大城市發展為主,到了現在,大中小城市自然形成了城市群。”任遠分析。
實際上,三省在規劃獲批前,就已經在區域合作上邁出步伐。據統計,三省已在產業、交通、科技、文化、旅游、生態、公共服務等領域簽訂30多項合作協議。2014年12月初,武漢、長沙、南昌、合肥四地的住房公積金繳存實行異地互認和轉移接續。這是跨省級行政區域公積金互認的首度“試水”。
特別要注意的是,跨省小城市群之間合作,比大城市之間合作難度低。于合軍表示,“近些年來,在區域發展過程中呈現一種比較好的趨勢,就是區域之間包括次區域之間發展合作的態勢十分良好。我們在規劃里也點到了很多次區域或者叫區域之間的合作,像‘咸岳九’,就是咸寧、岳陽、九江的小三角,比如再就是‘新宜萍’也就是新余、宜春、萍鄉與湖南長株潭城市群的合作等等,通過這種城市群的組團發展來帶動整個面的發展。”
這樣跨省的小城市群將大批涌現。發改委的規劃明確指明了6個省際毗鄰城市組團發展:咸寧—岳陽—九江;荊州—岳陽—常德—益陽;九江—黃岡—黃石;長沙、株洲、湘潭—新余、宜春、萍鄉;黃岡—安慶—六安;九江—安慶—池州—景德鎮。
2小時直達的交通
“2小時直達”將在長江中游得以實現,而農村通客車率達到100%,至少5個機場將得以新建
一張巨大而密集的交通“網”正在形成。
在此規劃之前,《國際金融報》記者在國家發改委網站中梳理發現,江西11個設區市都將全部通高鐵,湖南省計劃三年內80%縣市實現管道氣化。而《規劃》對三大城市群的交通、能源管道做了更“雄偉”的規劃。
比如在航空方面,《規劃》提出,將加快上饒、十堰、岳陽、武岡等機場建設,推動襄陽劉集機場、常德桃花源機場、九江廬山機場、景德鎮羅家機場改擴建工程,啟動新建荊州、黃岡、婁底、撫州等支線機場。加快武漢、長沙、南昌等臨空經濟區建設。
陸路交通方面,規劃明確,將實現省會城市之間2小時通達,省會城市與周邊城市之間1—2小時通達。加快發展農村客運,建制村通客車率達到100%。
其中,快速鐵路將長江三角與長江中游快速連接:建設杭州經長沙至昆明、合肥至九江、南昌至贛州、贛州至深圳、九江至武漢、武漢至西安、懷化經邵陽至衡陽、重慶至鄭州等鐵路;建設武漢城市圈、環長株潭城市群等城際鐵路。
普通鐵路也新建擴建至更小城市:建設衢州至九江、黔江經張家界至常德、六安經安慶至景德鎮、鷹潭至梅州、蒙西至華中煤炭運輸通道;實施皖贛、渝懷等鐵路擴能改造;建設常德至岳陽至九江鐵路。
高速公路將進一步連接至港澳:推進南昌至九江、南昌至樟樹、京港澳高速湖北段等高速公路改擴建,建設船頂隘至吉安、南昌至茅店、張家界至武岡、湘鄂界至慈利、來鳳至咸豐、建始至恩施等國家高速公路;適時建設平江至益陽、武漢至陽新、通城至修水等地方高速公路。
對于水陸交通,將加快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建設,打造集現代航運物流、綜合保稅服務、臨港產業開發為一體的長江航運中心。第二層,將加快建設宜昌、荊州、黃石、長沙、岳陽、南昌、九江等主要港口。再下一層,地區性重要港口包括,重點建設鄂州、襄陽等地區重要港口。
眾多的基建項目,資金從哪來?規劃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這一欄中,將PPP模式作為重要融資渠道。任遠則向記者表示,未來將不僅如此,“融資渠道將更多樣化,單純的公私合營也不一定能滿足需求,需要探索更多、更靈活高效的融資模式”。
六大產業如何分配
《規劃》并不希望長江中游城市群,變成相互之間的競爭,而是希望打造一體化、相互合作、資源良性配置,獲得“1+1+1>3”的資源整合效果
最令人擔憂的問題之一,是“千篇一律”的嚴重同質化發展,所造成的城市之間惡性競爭。對此,發改委采取的策略是,對大的主導產業框架進行細分。
“比如,生物產業重點要在哪兒發展、光電產業重點在哪兒發展、家電產業要在哪兒發展等,在一些細分行業上也對城市群內部各個城市進行了不同要求,從而推動構建產業上中下游協同配套的格局,形成整體合力。”于合軍表示。
記者在《規劃》中發現,總共涉及六大產業,分別是生物產業、新能源、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汽車產業。而且這些產業也不一定都放在武漢、長沙、南昌三大核心城市,有一些產業,發改委認為應該交由其他城市發展。
例如,規劃并未將武漢、長沙、南昌列入新能源發展的主要基地,而是交給了宜昌、黃岡、咸寧等小一點的城市。規劃表示,生物產業,以武漢、宜昌、長沙、衡陽、南昌、撫州等國家生物產業基地為重點,加快推動生物和新醫藥產業產學研用聯盟建設;建好黃岡、樟樹、袁州等優質藥材種植和生產加工基地,發展生物醫藥產業。
除了生物產業,新能源也同樣未交給武漢、長沙、南昌。規劃表示,而是要發揮宜昌、黃岡、咸寧、株洲、湘潭、婁底、新余、宜春、上饒等地產業基礎優勢,加快發展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裝備制造;加快咸寧、荊州等地頁巖氣勘探開發,推動勘探開發、鉆井采氣、存儲運輸等環節重大關鍵技術突破和裝備自主化進程。
值得關注的是,于合軍表示,在一定區域實現一定程度的同質化,有利于聯手打造產業集群,增強這個區域主導產業的競爭力。他說,同質化的核心或者關鍵,是要避免惡性競爭和內部的相互蠶食,如果把內部競爭合理引導,防止產生惡性競爭的話,在一定區域的同質化反而有利于打造產業集群。“因為,畢竟就單個城市來說,實力和競爭力還是要弱一些,如果作為一個整體,參與國內國際競爭的話,競爭力就會更強。”于合軍說。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m.5568108.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鋼鏈云(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