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和文化是創新發展的核心和關鍵。在人類社會發展中,文化與科技關系十分緊密:文化是科技進步的母體,科技是文化發展的支撐。法國作家福樓拜形象地描述了這種關系:“藝術越來越科學化,科學越來越藝術化,科學與文化在山腳下分手,在山頂上又會合。”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進步,都給文化的傳播方式、表現形式、發展模式帶來革命性變化;文化的每一次復興和繁榮,都有力地促進了科技的飛速發展。
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意作為發源于科學和文化領域的新形態,對經濟和社會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在G20國家中,美國率先將數字技術、3D技術等高新技術運用于影視產業,韓國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都取得了顯著成效。同時,人們還逐步認識到,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意不是兩條并行的“鐵軌”,而是需要融合發展的新型“火車頭”。
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意融合發展是由自身的突出特點所決定的。科技創新具有顛覆性創新的突出特點,意味著一種新技術的成功必然要導致其它不同技術路線被淘汰。它既要求科技創新必須借助文化創意激發創新思維,不斷推出新的創新成果;又通過數字技術、網絡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在文化領域的應用,不斷為文化創意提供新的表達形式。文化創意具有“無中生有”的突出特點,主要靠人的大腦思維創造出精彩紛呈的文化產品。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文化創意一方面需要借助高新技術不斷提升新境界,生產新的文化產品;另一方面,又要引導科技專業人員從其它領域尋找、借鑒創新的新思路、新方法,不斷為科技創新開辟新領域、新空間。
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意融合發展是創新發展的新趨勢、新范式,誰先實現深度融合發展,誰就將占據世界競爭的新制高點。要堅持創新驅動轉型發展戰略,以科技創新為支撐,以文化創意為引導,推動高新技術在文化領域的廣泛應用,豐富和增強文化產品的表現力;充分發揮文化創意對科技創新思維的激發作用,為科技創新提供新思路、拓展新空間,形成科技創新、文化創意深度融合發展的新型創新體系。
明確方向,科學融合。科技創新、文化創意融合發展,當前主要是將高新技術引入文化領域。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迫切需要將文化創意的理念、思路和方法引入科技創新領域。要善于雙向使力、互引互促,形成推動科技創新、文化創意深度融合發展的良好態勢。
突破瓶頸,跨域融合。要針對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意中存在的瓶頸和盲點,深入學習和掌握能夠將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意深度融合發展的方法,特別是要掌握一批促進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意深度融合發展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共性技術和前沿技術。
三層沖擊,立體融合。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意深度融合發展的優秀成果,能夠對人們產生三層沖擊力:一是視覺沖擊力,能緊緊吸引人們的眼球;二是情感沖擊力,能引起人們情感的強烈共鳴;三是思維沖擊力,能引導人們深入思考如何借鑒其思路和方法促進創新。要通過有效形成三層沖擊力,大力促進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意的立體融合發展。
聯動推進,全面融合。要強化財稅政策引導,完善激勵和保障機制,大力培養善于跨界融合發展的創新創意人才;建立健全以市場為導向的融合創新體系,打造一批特色鮮明、善于融合的創新型企業,大力營造促進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意深度融合發展的社會氛圍。
(作者為中智科學技術評價研究中心理事長、福建師范大學教授)
網絡創新塑造未來社會
王克迪
人類文明已經進入數據時代。數據代替經驗成為認知來源,已經越來越得到廣泛認同。在數據時代,無所不在的網絡和時刻不停的網絡創新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影響未來社會。
其一,網絡改變了信息與知識獲取方式。數據時代前,信息源頭只屬于社會中的少數人,知識存在于書籍報章之中,存在于飽學之士的大腦中。知識的傳播依靠個人閱讀和學習,許多人共同的信息和知識具有社會意義。幾千年中,求知和信息傳播是社會歷史發展的主要動因,這正是“知識就是力量”的根本含義。
數據時代以網絡、計算機以及海量存儲為物質基礎,在這種新的基于知識的社會基礎設施架構上,獲取知識變得極為方便,每一個人的知識可以通過網絡與他人共享。使他人“知道”成為網絡時代或數據時代的標志之一。
網絡與數據影響社會的第一種路徑,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已開始顯現,今天的影響力已達到鼎盛。“知道”通過網絡成為億萬人的共識和共同意向,甚至共同行動的指引,就會成為一種前所未有的力量,這就是網絡和數據所發揮的傳媒作用。今天,世界范圍內尤其是G20成員國中的大多數已經基本普及了網絡中的高速信息與數據交換。
需要指出的是,“知道”在現階段展示了網絡與數據的巨大社會效應,以至于許多人把網絡和數據理解為具有傳播功能的傳媒。然而,這種認識并不全面,它只注意到了它們的媒介作用,而沒有注意到它們的生產力性質。
其二,形成全新的生產力。數據通過網絡與社會既有部門和產業結合,盤活生產要素,推動技術進步,進而形成新生產力。這一影響的實現機制,在于人因獲得“知識”而改變主觀狀態從而影響其觀念和行為,改變生產技術與流程,改變消費行為和社會活動方式,進而實現社會基礎設施和生產體系的數字化改造,實現產業與社會的變化與轉型。G20各國正在積極推動這種變化和轉型,我國的“互聯網+”戰略和“中國制造2025”規劃,都是在主動運用這一影響機制。
其三,智能技術支持創新。數據與特定數字化物理設施的直接互動形成新的產出能力,包括產出知識和物質產品。這里說的產出新知識,在科學研究中,已經有大量事實證明,數據與計算機器的互動可以產生出新的知識,如四色圖定理的證明、貝爾不等式的證明、洛倫茲吸引子的發現等。
在物質生產方面,知識與特定的計算機器互動創造出新的物質產品、提供新的社會服務,在近年已初見端倪,比如3D打印,以及當前令人目不暇接的各類無人駕駛車輛和飛行器,還有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實驗。將來還會有更多的數據通過與計算機器和工作母機的互動生產出物理實體的情況出現,應該說前景無限寬廣。
這種數據影響社會的方式是一種全新的創造性的力量。人類第一次面對這一新情況:在物質生產中,人不再必須直接參與生產活動,而由人創造的知識替代人本身驅動機器去完成制造生產過程。人的生產勞動實質上轉變為智力勞動:是數據形態的知識與智能機器相互作用從事具體的社會生產。可以說,在此意義上,數據將成為未來社會中最重要的資源。
這種數據影響社會的機制預示著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巨大變革。人將主要從事原創性的知識生產;而一般知識生產和物質生產將由知識與機器的互動來實現和完成。這將塑造人類未來,也將是我國與G20成員國的共同歷史使命。
(作者為中央黨校哲學部科技哲學室主任、博士生導師)
人才交流引領創新合作
霍宏偉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以人才、知識和資本為代表的創新資源全球流動更加頻繁,多邊科技創新政策協調和務實合作將深刻影響全球經濟。G20作為全球最主要的創新群體,應攜手加強務實合作,在引領全球創新、增進全人類福祉方面作出表率。
人是推動創新的主體。科學家、工程師通過跨國家、跨區域、跨行業的交流與合作,可以促進多種形態的知識和技術相互影響、相互刺激、相互融合,從而創造新的、更大的價值。從科學研究的角度看,人員交流有助于提升整體科研水平。經合組織《科學技術和工業記分牌》報告顯示,目前國際合作產生的科研論文比例已接近20%,較1996年增長近一倍,且總體引用率遠高于非國際合作論文。技術開發實踐也表明,科技人才在高校和企業之間、不同行業之間的流動,對提升創新效率作用巨大。從創新創業的角度看,跨文化人才交流有助于科技型企業的健康成長和國際化。統計發現,在美國超過25%的小企業和高技術初創企業以及40%以上的《財富》500強公司,其創始人在青少年時期都有跨國家或跨文化交流融合的背景。
青年代表著人類的未來。促進青年科技人才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對于完善人才成長發展鏈條、培育國際視野、學習掌握先進的知識和技術、了解前沿動態和趨勢、促進創新創業等方面作用巨大。
政策協調和務實合作猶如G20創新合作的一體兩翼。科技人才交流特別是青年人才交流以其基礎性、示范性和戰略性的特點,不失為G20框架下各成員開展多邊務實合作的有效選項。在G20成員外交政策層面,從美國《國家創新戰略》(2015)、歐盟《地平線2020關鍵績效指標》(2015)、日本《第五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2016)到金磚國家新近發布的科技規劃,都將青年科技人才交流作為重要的科技外交活動載體。在G20成員政府間科技創新合作實踐層面,雙邊科技人才交流計劃已開始實施。到2015年底,我國已同澳大利亞、加拿大、歐盟、德國、日本、美國等G20中的發達經濟體開展了青年人才交流項目;通過對非洲、東盟、南亞、拉共體和阿拉伯國家等系列科技伙伴計劃以及金磚國家科技合作機制等,同G20其他成員也建立了形式多樣的人才交流合作渠道。歐盟的“瑪麗·居里計劃”、日本的“櫻花計劃”、德國的“洪堡基金”中也都有類似的青年人才交流項目安排。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未來,G20國家應進一步展現誠意、將青年科技人才交流作為G20框架下創新領域務實合作的先導項目。第一,各成員要繼續加強政策層面的溝通和協調,努力為青年科學家跨國學習、交流和創新創業提供便利,特別要破除當前阻礙科技人才交流合作的機制障礙。第二,要逐步實現雙邊人才交流計劃向其他成員開放,以青年科技人才為對象,形成持久的G20多邊國際科研合作與交流網絡。第三,要推動多邊國際科研合作網絡向非G20成員特別是其他發展中國家開放,真正發揮出G20的創新引擎作用,帶動全球可持續增長。
對我國而言,進一步轉變人才資源觀念是發展的方向,可以在增強科技人才國際化水平的同時,面向全世界70億人口集納人才。一方面,不斷提升青年科技人才的國際視野,支持青年科研人員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另一方面,創造與國際接軌的條件和待遇,鼓勵其他G20成員青年才俊來華創新創業。此外,還應加強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科技人力資源開發合作,資助更多青年學生學者來華學習、工作,分享創新發展經驗,從根本上提升自主發展能力。
(作者為中國科學技術交流中心國際人才與培訓處副研究員)
版式設計:張芳曼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m.5568108.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鋼鏈云(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