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7月4日電 (記者夏曉倫)“供需雙側結構性改革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供給側改革要聚焦新質生產力培育,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需求側改革要重點圍繞擴大內需,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推動從‘投資于物’向‘投資于人’轉變,促進消費與投資良性互動。”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黃漢權在近日召開的“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形勢與戰略重點研討會上表示。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工業經濟研究所原所長史丹表示,能源轉型不僅是結構變化,更是生產技術、消費方式的系統性變革,需警惕新能源發展帶來的資源安全新挑戰,通過完善電網機制、發展分布式能源等方式提升能源系統韌性。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后凱表示,“十五五”時期需統籌保障糧食安全與促進農民增收,因地制宜發展多種形式的現代化大農業,重點解決農村老齡化、空心化問題,構建以居家養老為主的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同時推進農村低效閑置資源開發,建立健全進城落戶農民在農村的“三權”退出機制。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原院長劉尚希表示,經濟發展呈現數字化、低碳綠化、金融化、城市化等趨勢,要深化中央與地方財政體制改革,提升中央財政支出占比,同時積極參與新型全球化,以數字貨幣為突破口重塑國際金融生態。
中國國土經濟學會理事長肖金成表示,要依托國內區域合作促進國際次區域合作,通過西南、西北、東北等區域協同,深化與東南亞、中亞、東北亞等周邊地區的經濟聯系,以國內區域一體化應對全球經濟格局變革。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原副主任王小廣表示,“十五五”時期需直面房地產風險化解、創新驅動突破、消費不足長期化、外部環境惡化等挑戰,分配端改革是關鍵,需建立累進制稅收體系、提升社會保障水平,推動經濟從“制造中心”向“創新中心”“市場中心”轉變。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原副院長夏杰長聚焦生產性服務業與新質生產力的協同發展,提出以創新、融合、開放、集聚為抓手,推動生產性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強調其作為新型勞動資料對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關鍵作用。
據了解,此次會議由重慶社會科學院(重慶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首都經濟貿易大學聯合主辦,重慶社會科學院《改革》雜志社、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院共同承辦。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m.5568108.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鋼鏈云(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