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人工智能產業快速發展,全球算力資源使用需求不斷攀升,算力互聯互通已成為國內外關注焦點。工業和信息化部近日印發《算力互聯互通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其中提出:
到2026年,建立較為完備的算力互聯互通標準、標識和規則體系。設施互聯方面,推廣新型高性能傳輸協議,提升算力節點間網絡互聯互通水平;資源互用方面,建成國家、區域、行業算力互聯互通平臺,統一匯聚公共算力標識,實現全國頭部算力企業的公共算力資源互聯;業務互通方面,推動算、存、網多種業務互通,實現跨主體、跨架構、跨地域算力供需調度;應用場景方面,開展算力互聯網試驗網試點,賦能產業普惠用算。
到2028年,基本實現全國公共算力標準化互聯,逐步形成具備智能感知、實時發現、隨需獲取的算力互聯網。
知名數字經濟學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在接受中國工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數字經濟和人工智能的三大基礎是算法(軟件),算力(硬件)和數據(要素資源),算力互聯互通能夠讓人工智能企業實施更大規模的人工智能開發,促進大模型的發展,也能有效降低算力成本,幫助數智企業降低成本,從而加速數智企業的發展。”
讓算力像水、電一樣便捷使用
“算力互聯互通在技術上難度不大,關鍵是在生態上,在算力供給企業之間,形成適當的連接,打通生態壁壘。”盤和林認為。
那什么是算力互聯互通?
工信部有關負責人在解讀《行動計劃》時介紹,算力互聯互通是在現有互聯網體系架構基礎上,通過構建統一算力標識、增強異構計算和彈性網絡能力等方式,將不同主體、不同架構的公共算力資源標準化互聯,形成可查詢、可對話、可調用的服務能力,實現數據和應用在算力間高效供需匹配、流動互通、遷移計算,促進算力資源使用效率和服務水平提升,使算力像水、電一樣便捷使用。
然而,要讓算力像水、電一樣便捷使用,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王鵬接受中國工業報記者采訪時認為,在設施互聯、資源互用、業務互通還存在挑戰,具體來看:
在設施互聯方面,一是跨架構、跨地域網絡互聯,不同算力節點間存在網絡協議、傳輸速率、時延等差異,導致數據傳輸效率低、穩定性差;二是高性能傳輸協議,現有網絡傳輸技術難以滿足算力互聯對低延遲、高帶寬的需求。對此,王鵬認為,可以推廣新型高性能傳輸協議,如遠程直接內存訪問(RDMA)等,提升傳輸層多協議兼容適配能力;升級國家互聯網骨干直聯點和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擴大帶寬容量,降低數據傳輸時延;建設算力專網,促進云專網、彈性網絡類業務發展,提升數據交互水平。
在資源互用方面,一是算力標識與資源管理,不同算力企業的資源標識不統一,導致資源難以匯聚和調度;二是算力感知與度量,缺乏統一的標準和工具,難以準確感知和度量算力資源的性能和狀態。對此,王鵬認為,需要建立統一算力標識體系,對通算、智算、超算等各類資源進行統一編碼,實現高效資源匯聚和供需匹配;研制新型算力標識網關:提高多樣化算力感知能力,規范算力資源注冊、互聯、度量和交易過程。
在業務互通方面,一是跨主體、跨架構業務調度,不同算力服務主體間存在業務差異,導致調度難度大、效率低;二是算網云調度技術,現有調度技術難以滿足算力互聯對動態、靈活調度的需求。對此,王鵬認為,推動不同算力服務主體間使用統一調用接口和通信協議,促進算力應用和數據靈活遷移調度;全面突破算網云調度技術,優化各類算力資源管理、算網融合協同調用及算力應用云化編排部署。
構建數字經濟發展新底座
《行動計劃》提出,要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推動算力互聯互通為主線,先試點后推廣、先互聯再成網,構建數字經濟發展新底座,有力支撐制造強國、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建設。
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對實現算力互聯互通有何幫助?
盤和林認為,算力互聯互通能夠讓公共算力資源更加集約化,復用率更高,避免算力中心建設過度導致浪費,充分利用閑置的算力資源。“對于中小算力企業,可以通過算力互聯互通增強自己的算力資源水平,到算力不足的時候,可以從外部調集購買算力資源,更加靈活調用算力的同時,也能消除中小算力企業算力供給規模不足的劣勢。”
然而,天使投資人、資深人工智能專家郭濤在接受中國工業報記者采訪時卻表示,“全國算力互聯互通平臺的建成將加速頭部企業資源整合,形成‘核心節點壟斷’的市場格局,算力商品化進程加快,交易市場趨于集中化。頭部企業憑借規模優勢可進一步降低成本,而中小企業可能面臨被邊緣化風險。”
對此,郭濤認為,中小企業可采取三方面策略:一是垂直深耕,聚焦AI訓練、渲染云等細分領域,提供高附加值服務(如江蘇常熟的數字化協同平臺服務近兩萬家中小企業);二是生態協同,接入國家或區域算力平臺,成為資源供應商,共享流量入口;三是技術創新,通過開源合作(如工信部鼓勵的開源技術共享)降低研發成本,同時,利用輕量化調度工具和綠色算力技術實現差異化競爭。政策層面,工信部明確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中小企業可通過參與行業標準制定提升話語權。
整體來看,王鵬認為,一方面,算力互聯將推動算力技術的創新和應用,提升我國在全球算力領域的競爭力;另一方面,算力互聯還將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算力支撐,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郭濤也表達相似的看法。他認為:“全國統一算力網可降低國際企業進入成本,國產AI芯片(如寒武紀)和調度系統(如‘悟空’平臺)的適配能力持續增強,同時在算力標識、計費標準等領域掌握規則制定權。”國際合作方面,需采取標準輸出+技術換市場策略,通過IEEE、ISO等渠道推動中國方案國際化,同時,以算力資源共享換取光芯片、冷卻技術等海外先進技術。風險防范上,應加快建設國內備胎生態,減少對高端GPU的依賴,例如,通過美格智能、拓維信息等企業的技術突破實現算力自主可控。此外,郭濤表示,可借鑒“東數西算”工程經驗,推動與“一帶一路”國家的算力合作,構建區域性算力聯盟,提升全球影響力。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m.5568108.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鋼鏈云(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